zehua

Zehua

CMIP6 介绍

2025-03-11

CMIP6(第六阶段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是当前国际上用于评估全球各大气候模型性能的重要计划,隶属于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追溯其历史,最早起源是AMIP(大气模式比较计划),AMIP第一次活动时间为1989-1994年。后来,WCRP在1995年成立了专门的耦合模拟工作组(WGCM),正式启动了CMIP项目。

CMIP6的核心作用在于通过不同模型的相互对比,确定每个模型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各模型的持续完善,推动气候模拟技术发展,以提升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的可信度。简单来讲,CMIP6是全球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项目,目的在于不断优化现有气候模型,进而提高未来气候预测准确性。

美国CESM模型

CESM模型结构

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是一套完整的地球气候系统模拟工具,由多个独立子模型构成,每个子模型分别负责模拟地球不同部分的气候过程,这些子模型之间通过MCT(Model Coupling Toolkit)进行数据耦合。

具体的子模型结构如下表所示:

地球系统组件

子模型

驱动变量

大气

CAM6(大气模型)

DATM

海洋

POP2(海洋环流模型)

DOCN

海冰

CICE5(海冰模型)

DICE

陆地

CLM5(陆地生态模型)

DLND

河流

MOSART(河流输送模型)

DROF

陆地冰盖

CISM(冰盖变化模型)

-

波浪

WW3(海洋波浪模型)

DWAV

集合预报系统

DART(数据同化工具)

-

模型各组件由MCT中央耦合模块统一管理,实现相互之间数据交换和耦合运算。例如,大气模型(CAM6)与海洋模型(POP2)之间交换风场、热量、海表温度等信息;海洋与海冰模型(CICE5)交换海冰厚度和温度数据,以更真实地模拟极区气候变化。

CESM的应用领域

CESM可用于多种复杂的地球气候系统研究。在物理气候系统变化方面,它能模拟大气、海洋、陆地、海冰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气候的化学过程研究中,可以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它还能进行完整的大气层模拟,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在生态系统研究方面,可以模拟全球生态系统的反馈,包括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此外,还能研究冰盖变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特别是陆地冰盖融化的过程。

CESM产生的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例如IPCC气候评估报告中使用的数据就来自CESM这种全球气候模型。

CMIP6数据管理

CMIP6数据存储结构

在终端中查看CMIP6数据目录,执行了ls命令,列出了CMIP6目录下的多个气候模型:

~/bigdisk/cmip $  ls
ACCESS-ESM1-5  BCC-CSM2-MR  CanESM5  CESM2-WACCM  CMCC-ESM2  CNRM-CM6-1  CNRM-ESM2-1  
INM-CM4-8  INM-CM5-0  IPSL-CM6A-LR  MIROC6  MRI-ESM2-0  NorESM2-LM  NorESM2-MM

这些模型来自全球多个权威机构,例如美国的NCAR(CESM2-WACCM)、日本的东京大学(MIROC6)、法国巴黎IPSL实验室(IPSL-CM6A-LR)等。它们主要用于历史气候模拟和未来气候情景预测(SSP系列,如SSP126、245、370、585等)。

CMIP6数据总大小

执行 du -lh -d 0 命令,显示整个 cmip 目录的大小:

~/bigdisk/cmip $  du -lh -d 0
1.8T .

CMIP6整体数据规模达到1.8TB,顶我这电脑四倍的硬盘容量。

以MIROC6模型为例的数据展示

进入MIROC6目录,并列出可用的实验数据:

~/bigdisk/cmip $  ls MIROC6/
historical  ssp126  ssp245  ssp370  ssp585

这里的historical代表历史气候模拟(1850-2014年),而ssp126、ssp245、ssp370、ssp585则是不同的未来排放情景(SSP,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用于预测2015年之后的气候变化。其中SSP1-2.6是低排放情景(全球变暖较少);SSP2-4.5是中等排放情景(中等变暖);SSP3-7.0是较高排放情景;SSP5-8.5是极端高排放情景(全球变暖最严重)。

进入MIROC6/historical目录后,执行ls命令,列出存储的气象变量:

~/bigdisk/cmip $  ls MIROC6/historical/
hurs  huss  pr  psl  rsds  tas  tasmax  tasmin  uas  vas

这些变量分别代表:hurs是相对湿度(%);huss是比湿(kg/kg);pr是降水(mm/day);psl是海平面气压(Pa);rsds是向下短波辐射(W/m²);tas是近地表气温(K);tasmax/tasmin是日最高、最低气温(K);uas/vas是东西、南北向风速(m/s)。这些变量通常以NetCDF格式(.nc文件)存储。

CMIP6月尺度数据

月尺度数据指的是将日尺度数据按月进行平均后存储,数据量明显降低,适合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趋势分析。这种数据常用于长期气候趋势研究(如1850-2100年全球升温趋势)、不同排放情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分析(如中国、欧洲)以及气候模式验证(对比历史观测数据)。

参与CMIP6的模型来自全球各地。美国有CESM2、CESM2-WACCM、GFDL-ESM4;德国有MPI-ESM1-2;法国有IPSL-CM6A-LR;日本有MIROC6;挪威有NorESM2-LM/MM。中国也有多个模型参与,包括BCC-CSM2-MR、BCC-ESM1(北京气候中心)、FGOALS-f3-L、FGOALS-g3(中科院大气物理所)、CIESM(中科院地球系统模型)以及FIO-ESM-2-0(中国海洋大学)。

月尺度数据因处理效率高、计算资源要求低,成为气候变化长期趋势分析和政策研究的重要依据。

CMIP6子比较计划(MIPs)

子比较计划(MIP)的定义和作用

子比较计划(MIP)是CMIP6框架下的一系列专题研究计划,每个计划都有特定的科学问题,全球研究团队利用全球气候模型(GCM)进行标准化的模拟实验,比较不同模型的结果。

这些MIP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对比不同模型表现,找出模型的优缺点;深入研究特定的气候过程(如碳循环、气溶胶、云反馈等);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IPCC报告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简单来讲,MIP是针对具体气候问题进行的专题模型评估,有助于全球气候模型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CMIP6认可的MIP计划(23个)

CMIP6包含23个专门的MIP计划,每个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重点:

MIP简称

中文名称(研究主题)

AerChemMIP

气溶胶与化学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C4MIP

碳循环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

CDRMIP

二氧化碳去除技术对气候的影响

CFMIP

云反馈过程对全球变暖的贡献

DAMIP

气候变化的检测和归因(人为与自然因素)

DCPP

年代际气候预测

FAFMIP

海洋热通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GeoMIP

地球工程(如减少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影响

GMMIP

全球季风变化

HighResMIP

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的表现

ISMIP6

冰盖变化对海平面的影响

LS3MIP

陆面、积雪与土壤湿度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LUMIP

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OMIP

海洋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PAMIP

极地放大效应的机制

PMIP

古气候模拟以评估模型可靠性

RFMIP

辐射强迫(温室气体与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

ScenarioMIP

不同排放情景下未来气候变化预测

SIMIP

海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VolMIP

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

DynVarMIP

大气环流动力变化

VIACS AB

气候变化脆弱性、影响与适应性研究支持

MIP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MIP计划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一部分MIP关注具体的气候过程,如云反馈CFMIP、极地放大PAMIP、冰盖ISMIP6;一部分MIP聚焦气候预测,如年代际预测DCPP、未来排放情景ScenarioMIP;还有一部分MIP关注外部强迫因素的研究,如火山喷发VolMIP、土地利用变化LUMIP。

气候数据集

气候数据集介绍

在气候研究中,常用的数据集包括CRU 0.5 monthly和NCEP 20c。CRU 0.5 monthly是英国英吉利大学(CRU)提供的历史气候观测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0.5°(约50 km),时间尺度为月均值。NCEP 20c(NOAA)是美国NOAA提供的20世纪气候重建数据(大约从1850年至今),通常用于与其他数据源进行数据融合,目的是提高数据精度和分辨率。数据融合后的目标是达到日尺度(daily)、空间分辨率可达1 km(通过降尺度处理实现)。

不能无限降尺度

降尺度技术虽然能提高数据分辨率,但不能无限降尺度,这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原始数据分辨率的限制。降尺度本质上是从粗分辨率数据(如50km)推测更细尺度(如1km)的气候信息。原始数据中本来不存在更小尺度的信息,强行缩放只能是插值,而非物理真实的模拟。

其次是物理过程的尺度效应。不同气候过程有其适用的空间尺度,降水、风场、云层等现象在50km和1km尺度表现完全不同。例如局地对流降水在细尺度下才明显。温度等变量在复杂地形区(山区)也需要足够细的尺度才能真实反映空间变化。

降尺度方法本身也有局限。降尺度方法主要分为统计降尺度(如多元回归、机器学习方法)和动力降尺度(如WRF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两类。统计降尺度依赖历史数据质量,很难处理新的气候模式;动力降尺度精确度较高,但计算量巨大,也不能无限细化。

最后是计算资源的限制。动力降尺度(例如WRF)通常需要大量计算资源,一般最多到1-10 km的水平。统计降尺度虽计算负担较小,但若没有高质量数据支撑,精度可能降低。

WRF模型网格嵌套比例

在使用WRF模式(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时,经常会设置多个嵌套网格,每一层网格之间的分辨率通常用一定比例表示。常见的嵌套比例包括1:3、1:5、1:7等。

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果外层网格分辨率为30km,那么1:3的嵌套网格内层为10km;1:5的嵌套网格内层为6km;1:7的嵌套网格内层为约4.3km。这种网格嵌套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模拟的分辨率与精细程度,同时也影响计算资源的使用。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的适用尺度

WRF模型中,对于不同的网格尺度,需要考虑是否开启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网格尺度

是否开启积云参数化方案

原因说明

大尺度网格(>10 km)

必须开启

不能解析局地对流(如雷暴),必须通过参数化方案近似模拟对流。

中尺度网格(4–10 km)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对流可能被部分显式解析,因此参数化方案并非必须,根据具体模拟目标来定。

高分辨率网格(<4 km)

不开启

对流过程被直接模拟(显式对流),不再需要参数化方案。

中尺度与微尺度的区别

中尺度(Meso scale,1–1000 km)主要研究中尺度天气系统,例如锋面、飑线、热带气旋、台风和季风低压。WRF常见的模拟尺度为1km到10km。

微尺度(Micro scale,<1 km)则研究更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如湍流、城市热岛、局地风暴的内部结构。通常使用超高分辨率(<1 km,甚至百米级),并配合LES(大涡模拟)技术进行研究。

格点化观测数据(Gridded Observations)

格点化观测数据指的是利用有限的气象站点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或模型计算的方法,得到空间连续、高分辨率的气象数据集。其主要用途是弥补气象站数据在空间上的不连续性,广泛应用于气候研究、生态模拟、环境评估、水文研究等领域。

PRISM数据集(美国)

PRISM数据集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发,使用地形敏感的插值方法(Parameter-elevation Regressions on Independent Slopes Model)。其基本原理是考虑地形高度、坡向、风暴轨迹、气候模式等多种因素,使结果更接近真实。空间分辨率达到4km和800m,属于高和超高空间分辨率。适用区域为美国全境,主要应用领域包括长期气候趋势分析,农业、水文、生态系统研究。官方网站:PRISM官网。

DAYMET数据集(北美)

DAYMET数据集由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开发。其特点是时间尺度为每日(Daily Scale),空间分辨率为1km;提供每日气温、降水、短波辐射等多个变量;数据范围覆盖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使用空间插值与地形校正方法提高精度。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生态和森林模拟、农业气象研究(如干旱评估)以及水文模型研究。官方网站:DAYMET官网。

MT-CLIM数据集(山区微气候模拟)

MT-CLIM数据集专门用于山区微气候模拟。它利用低海拔站点数据,推算高海拔地区的气温、辐射、湿度等气候变量,地形校正算法考虑了地形高度、坡度等因素。适用场景包括山区森林、植被、冰川的生态气候研究,以及计算山区降雪、冰川融化量等气象变量。官方网站:MT-CLIM官网。

三种数据集对比总结

数据集

时间分辨率

空间分辨率

适用范围与主要用途

PRISM

月、年

4 km、800 m

美国长期趋势分析(水文、农业)

DAYMET

1 km

北美生态、农业、水文短期分析

MT-CLIM

日、月

自适应山区地形

山区微气候研究(生态、冰川)